眼前总有蚊子在飞?很有可能是眼睛“漏水”了
来源:萧山老年大学 发布时间:2023-02-09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有人因学习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裂孔。 相信大家也有过这种经历,长时间盯着书本、手机或看电视后,眼睛会酸涩不适。那么,过度用眼真的会导致视网膜裂孔吗?
事实上,视网膜裂孔与过度用眼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新闻中女生的高度近视才是疾病的源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专家表示,视网膜裂孔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可以说,任何人都可能发生视网膜裂孔。如果你突然出现眼前有黑影飘动,并且还带有闪电感,请一定警惕视网膜裂孔等眼底病。
1、眼前突然有了黑影,原来是这张膜裂了
杭州52岁的吴阿姨(化名)一直以来身体都比较健康。前段时间,她突然感觉左眼看东西时眼前出现了小黑点。“一颗一颗的,就像小虫子在眼前飞来飞去,滴了眼药水也没用。”吴阿姨回忆,没过多久她就感觉情况加重了,眼前出现了红色或黑色的“烟雾”,赶紧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浙大一院眼科就诊。
眼部超声提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裂孔”,由于出血遮挡,暂时无法进行激光治疗,但吴阿姨还未发展至视网膜脱离,还不到手术的地步。
接诊的浙大一院眼科副主任童剑萍主任医师解释,病情的进展有两种可能:如果出血吸收快于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能清晰暴露,那么可以寻得机会进行激光治疗;但如果视网膜脱离发生在出血完全吸收之前,就需要手术。
“我们为她开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药,幸好一周后复查显示,出血已经明显吸收,视网膜裂孔清晰可见。”童剑萍主任医师介绍,裂孔呈典型的马蹄形,好在视网膜脱离范围不大,激光医生及时进行了有效的激光治疗。
“没想到眼前的小黑影噶‘结棍’的。”尽管后面还需要继续复查,但吴阿姨悬了近半个月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2、人体“照相机”失灵 ,这几类人群容易高发
视网膜发挥着视觉成像的重要作用,就像是照相机的底片,对我们看这精彩世界至关重要。那么,视网膜裂孔是怎么发生的?又有哪些高危因素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玻璃体。玻璃体可不是玻璃做的,它的主要成分是水、胶原和透明质酸。正常情况下,玻璃体和视网膜在一些区域是附着状态,就像是果冻胶黏在薄膜纸上。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会不断老化,继而发生后脱离,由此产生的牵拉力就可能将薄膜纸(视网膜)拉破,导致出现视网膜裂孔。
而薄薄的视网膜一共有十层结构,其中内九层是神经视网膜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它们之间天然就存在着一个潜在腔室,当视网膜裂孔出现后,玻璃体内的水就有可能通过裂孔流到这个腔室中,导致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这是老年人发生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的最主要原因。”童剑萍主任医师进一步解释,除了玻璃体的自然老化,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人群同样存在较高的裂孔风险,这是由于近视群体的眼轴拉长,视网膜被牵拉,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灶和裂孔。
“我们这里经常会有进行近视激光术前检查发现视网膜裂孔的患者,有些患者已经出现了视网膜浅脱离,但因为进展比较慢位置比较周边,患者本人并无察觉。大部分患者经过视网膜激光治疗封闭裂孔,可以避免手术。这类群体我们会先进行眼底激光,再安排近视激光。”激光专家卢红副主任医师说。
人群中发生视网膜裂孔(包括视网膜变性)的概率大约为10%至20%,中老年人、高度近视以及少部分有眼外伤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当然,熬夜、长时间过度用眼等行为会加剧玻璃体老化,导致视疲劳和睫状肌痉挛,是一种影响眼部健康的潜在因素,但与视网膜裂孔并没有直接关联。
3、这些症状要警惕,专家建议这项检查
对大多数患者而言,视网膜裂孔的发生其实眼睛也早有“警报”:眼前有黑影或者闪光感等都可能是其预警表现。
那么,这跟大家所熟知的飞蚊症又有什么区别呢?
飞蚊的发生同样跟玻璃体有关。玻璃体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呈凝胶状,但是大概从4岁起,它就开始液化了,其中的水和胶原逐渐分离,到了14~18岁,玻璃体内20%都是液化的水,且随着年龄变大,水的含量逐渐增多,而溶解和破坏的透明质酸和胶原则变成了水里的漂浮物,形成了我们看白色背景时看到的“影子”,也就是大多数人看到的“飞蚊”。
所以,飞蚊症实质上是玻璃体混浊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生理性现象,但伴随着视网膜裂孔发生的玻璃体混浊则是病理性现象。
童剑萍主任医师表示,出现眼前黑影等“飞蚊”表现,如果检查后眼底并无病变,且情况长期稳定的,可以放心生活,但如果短期内“飞蚊”突然增多,甚至像吴阿姨一样出现了红黑色的“烟雾”,则可能是严重眼病的预警信号,千万不能大意,一定要及时到专科就诊排查是否存在视网膜裂孔等眼底病变。
早期发现视网膜裂孔可以通过眼底激光进行封堵,一般来说对患者的中心视力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进展到视网膜脱离,则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专家建议,在常规体检中,最好增加一项“广角眼底照”检查,普通的眼底照相只能发现后极部约45度范围的眼底病变,而广角眼底照相几乎可以查见整个眼底的情况。当然,更希望中老年人群和近视人群进行一次规范系统的眼底检查。
(浙大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