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湘师红色基因 促进萧山跨越发展——陆伯英
来源:萧山老年大学 发布时间:2021-06-24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年初,萧山区委、区政府决定在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院士岛(定山)上,利用湘师旧校舍,筹建湘师旧址纪念馆。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湘师是近现代史上的一所革命的、进步的历史名校。从1928年创办到2002年整体并入杭州电大,七十四年办学历程,跨越解放前后。它的红色基因主要体现在:
这是一所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陶行知亲自指导下创办的学校。
陶行知出身贫苦家庭,青年时代凭着优异天赋,刻苦努力,曾到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政治硕士学位。后改学教育,取得教育总监资格。他立志办人民大众所需要的教育。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传统教育的弊端,他先后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等,形成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1927年他以振兴乡村、把教育送给农民为目标,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辞去教授优厚待遇,扎根南京郊区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
1928年,他又应浙江教育行政当局的邀请,创办“浙江的晓庄”——湘师。为创办湘师,陶行知二临杭州,四到湘湖,从参加筹备会议,落实办学经费,推荐校长、教师到勘定校址,在“风景不亚于西湖,物产丰富要超过西湖”的萧山湘湖定山建造校舍。开学后的陶行知又三次亲临指导,主持“做、学、教”讨论,演讲“生活教育”和“小先生制”。陶行知的高大形象是湘师人心中永远的丰碑,陶行知的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成为湘师人代代相传的校训。
这是一所由陶行知的学生、爱国民主的乡村教育家金海观先生长期主持校务的学校。
金海观担任湘师校长25年,他坚持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精心培育了“湘湖精神”,并让这一“卓异之校风”得到进一步发扬。1932年2月,金海观受命于危难之际,只身一人来到湘湖,出任湘师校长。
到校后,他首先宣布,国难时期自己的月薪从额定大洋184元减为160元。原有教职员一律续聘,被迫离校的要设法请回来。1941年建校13周年时,他总结了“苦硬、实干、研究、进取、注重情谊”的“湘湖精神”,并称之为“卓异之校风”,要使其“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发扬光大。八年抗战,坚持流亡办学,是对“湘湖精神”的严峻考验。面对全校师生,他发出:“决不上最后一课”的庄严誓言。流亡办学中,湘师不仅没有被摧垮,反而在危难中不断发展、壮大。迁校前全校仅7个班,学生351人,到1942年,全校有19个班,学生767人,增长2倍以上。《上海译报》高度评价湘师的战时教育,说它“是最埋头苦干而著有成效”,并希望把这种精神散布到全浙江、全中国去。
这是一所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做出巨大贡献的学校。
湘师创办74年里,共培养毕业生19000人,结业生1700人,涌现了众多革命英烈、党政骨干、科教精英、文艺翘楚,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前进的方向。这里要特别揭示一下中共湘师地下党的功绩。解放前21年,各个历史时期,湘师都有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和活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孕育了大批骨干人才。尽管在白色恐怖下屡遭破坏,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失败、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到胜利。
中共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同志号召我们学党史、悟思想、干实事、开新局,我们一定要将传承红色基因这件大事和实事办好。一个没有或不尊重精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要“见贤思齐”,不断增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我们要让行知思想永放光芒,“湘湖精神”代代相传,要让湘师后人作为红色种子,在萧然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