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谊明道
来源:萧山老年大学 发布时间:2017-07-24凤坞董氏“正谊、明道”的家风家训,来自董氏先祖董仲舒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政治主张。这里“正”是指合于法则,“谊”通“义”,意思是说,言行合乎正义,不谋求个人私利,宣明大道而不计较功劳。凤坞董氏把这句话写入宗谱作为家训,并把家族祠堂的堂号命名为“正谊堂”,意在继承和弘扬祖德,推行“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传统文化,造福社会。
在先祖董仲舒的“正谊、明道”思想的长期熏陶下,凤坞董氏孕育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有后唐时期除暴安良、为民除害的“岩将”英雄董戈;抗日战争时期毅然弃医投军参加湖南衡阳抗日保卫战、坚守衡阳47天的著名守城将领之一董如松;还有民国初期崇教尚学慷慨捐地献金、力主在河上办校的开明乡贤董振冠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凤坞村因其得天独厚的战略地理条件,成为萧山县国民政府和中共武装力量战时指挥中心和驻地,形成了“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战略格局。八年抗战时期,凤坞人民在“正谊、明道”思想的引领下,无私无畏,英勇机智,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命危险,冒死抢救新四军重伤员,支援前线将士杀敌立功,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情怀,为争取抗日战争在萧山的最后胜利和民族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凤坞籍抗日志士董如松(原名董关仙,作者同房堂兄)满怀一腔报国忧民之心,在上海毅然弃医投军,参加国民革命军第10军奔赴抗日前线,先后转战于皖南、浙东、浙西诸战场,继而在湖南参加三次长沙会战,又于1944年春调驻衡阳。董如松所在的第10军,从6月23日至8月7日,与进犯衡阳的日军第1l军横山勇部展开血战,坚守衡阳47天,创造了抗战史上最壮烈的城市保卫战,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董如松因此成为衡阳著名守城将领之一,衡阳后人为此立碑纪念。
解放后,凤坞董氏后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大显身手,捷报频传,涌现出为数众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据不完全统计,全村有省(部)、市、县(区)级劳模6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后1人,硕士生若干人,优秀企业家数人,至于各种先进人物则更如群星璀璨,不知其数。有的还光荣地走上省、市、区、镇各级领导岗位,对社会多有建树。本人在党和政府的培养教育下,上了大学,毕业后响应祖国召唤奔赴军营,为守卫边防贡献青春。1979年10月转业到萧山大型国有企业杭齿集团公司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3年破格被省级评审委员会评定为高级经济师。
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如今,凤坞董氏后裔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凝心聚力,决心进一步光大祖德,承前启后,共建美丽凤坞,共创美好生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做新贡献。
(董关良)